时间:2023-01-12 21:38:09 | 浏览:1619
俗话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然,乔木发千枝,原是一本,江河流万派,总归同源。不管身在何处,他们却始终心系一方。
相传黄姓始祖楚春申君黄歇查奸人野心,为防万一,制谱十三帙,并在各谱后附有相同的《楚声歌·送子行》,派人送往各地,分发给十三个子女,以期日后相认有据。十七天后,歇公在李园政变中遭暗算殉难,幸而黄歇诸子得谱后皆有防备,拥军自保,方幸免于难。黄姓认亲诗也流传至今。
楚声歌·送子行
骏马同堂兮赴异邦,
任从胜地兮立纲常;
身居外境兮犹吾境,
家居他乡兮即故乡。
朝夕莫忘兮亲命语,
晨昏须荐兮祖宗香;
根深叶茂兮同庥庆,
有志儿女兮当自强。
江夏黄氏各派系主要迁徙线路图
一、江夏→阳夏(河南太康)→江夏→安徽新安(歙县)→金华浦江→浙江秀川崇德→金华浦江→修水杭口乡→江西南丰→江夏
二、江夏→河南光州固始→福建邵武
三、江夏→光州→福建莆田→泉州南雄→广东沿海、海南、东南亚、美洲
四、江夏→福建金华、泉州、邵武,广东沿海等→台湾
五、江夏→江西盱江(南城县东南)
六、江夏→江西信州(上饶)
七、江夏→韩国
家族故事
出生于武汉江夏区的黄绪珍,今年62岁了,在区林业局供职几十年,精通地图编绘和园林设计,热衷于考证工作。这片故土对于他而言,就好像自己的掌纹一样,脉络清晰,历历在目,截取任何一片,就会有一段娓娓道来的故事。而在他的故事里,自己的姓氏——黄,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组成。在退休以后的日子里,作为江夏黄氏宗亲总会和江夏黄氏本源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黄老先生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来考证自己的姓氏渊源,找寻和继承黄氏文化。
不远万里来江夏
宗族姓氏,血浓于水,并不因时间、空间、地位的改变而有任何的抹煞。
江夏,武汉的南大门,对于多数人而言,只不过是武汉地图上的一个普通称谓,一片正在飞速发展中的黄金地域。对于遍布世界的黄姓家族成员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有黄姓的地方,几乎都口授笔传着江夏这个名字,千年仿佛就在转眼之间。江夏郡、江夏堂,作为普天下黄姓的郡望和堂号,有的人习以为常,有的人却循着族谱或者老人口传的蛛丝马迹,不远万里来到武汉这个叫江夏的地方,寻找自己最深的根。
从记事起,黄绪珍老人就开始耳闻目睹一次一次的寻根故事,因为老人出生在江夏黄鹤庄的黄质老屋,距离黄氏始祖——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公黄歇墓两公里之遥的地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国民党军官寻根来到江夏黄鹤庄,迫于局势,当地乡民对他报以不友好的态度,令黄姓军官悻悻而归,临走前一晚,他在湾子的土坡上大哭了一场。多少年过去了,也已经是花甲之年的黄绪珍走访了年事已高的当地居民,发现很多老人都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却已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模糊背影,只是让几十年后的黄姓人深深地感觉到,宗族姓氏,血浓于水,并不因时间、空间、地位的改变而有任何的抹煞。
其实在解放以后,就陆陆续续的有黄姓人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来到江夏寻根问祖,当地的黄姓宗亲热情接待了他们。1999年开始,江夏区委区政府开始对此高度重视,于次年领导创办了江夏黄氏宗亲总会,专门负责接待和外联事务。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尚没有走出工作岗位的黄绪珍老人,就抽出了大量的时间,开始考证黄姓与江夏的历史渊源。
黄绪珍老人说,由于自己的测绘学背景,对于黄姓历史考证也非常严格和精确。他说“天下黄姓出江夏”的“江夏”并不是指现在的江夏区,而是以现江夏区为中心包括黄陂、新洲、黄安(今红安)、黄冈、黄石、咸宁等在内的大片地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带“黄”字的地名,都和黄姓有莫大的关联。
梧桐树,凤凰筑窝
几十年前,还是个孩子的黄绪珍常常放牛或者玩耍来到春申公墓前。
在江夏区黄鹤乡黄质大山北侧,有一处由“黄质老屋”、“黄质上屋”、“黄质下屋”、“黄质书房”、“黄质边屋”五个小山村组成的村落群,号称“黄质五门”。由此向南散布着五十多个黄姓“湾子”。在黄鹤乡,黄绪珍老人带我来到春申公黄歇的墓前,那是一片树木环绕的山野僻静之地。
据说有一次台湾黄氏后裔前来祭拜,有略通风水之术者,说此地左青龙、右白虎,又有梧桐,凤凰可以筑窝,是风水绝佳之地。尽管梧桐已经不在,却有高大的杉树整齐环绕,墓前置有香桌,以及歇公的生平介绍和诗碑各一座,拜台能够容纳20余人同时祭祀。
黄绪珍老人介绍说,如果资金允许,歇公墓将按照史书记载恢复原样,在墓前放置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石刻。“秦始皇十九年,黄歇被奸人所害,遇刺身亡,传说其门客朱英盗回尸首,葬于此地。但是由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纷纷发现春申君墓,史书上也有不同的记载。因此这座坟墓,也有可能是歇公的衣冠冢,或者纪念冢。历史总是众说纷纭。”
几十年前,还是个孩子的黄绪珍常常放牛或者玩耍来到这里,老人们都会无意提起说这是歇公墓,但他当时并不了解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只是一个世代相传的简单事实而已。过去的墓碑他也见过,但是后来被抬走筑水库去了。2004年黄氏后人筹款将歇公墓修葺一新,但是护坡石原封未动,黄绪珍老人用手抹去石头上的尘土,说:“这一带只有红色的‘白云石’,所以修筑坟墓的大青石,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我们后人要把先人留下的这一切好好地保留下去。”
一砖一瓦都姓黄
宗祠的每一处细节都深深地打上了黄氏烙印。
江夏五里界介子山庄一带,视野开阔,山水相依,巍峨气派的黄氏大宗祠拔地而起,主体建筑已经完工。为了节省资金,并非建筑设计出身的黄绪珍老人亲手设计了这座黄姓建筑。几年来,老人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大小几百座宗祠,考察各地建筑特色,既有黄姓的,也有别姓的,集各地宗祠之长。
“我们的黄姓宗祠,不能有区域性,要让世界各地的黄氏后人都认可,因此必须做大量的考察探访工作。”
在黄绪珍的设计规划图上,宗祠的每一处细节,都由他亲自作出了详细的规划,让这个集鄂南和徽派民居风格于一身的大宗祠,深深地打上了黄氏烙印。
按照黄绪珍的规划,在这座已经完工的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宗祠前方,将修建东西宽220米,南北长280米的游览广场,设祭坛。
预计工程将在明年五月完工。目前,黄姓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列入了江夏区政府的议事日程。
韩国黄氏企业家跨国寻根
世界黄氏宗亲总会1980年成立于台北,总会的宗旨是:敦亲睦族、宏扬孝道;加强血缘联系,促进宗人团结。联系世界黄氏宗亲的主要方式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黄氏恳亲大会, 2004年,世界黄氏宗亲会在深圳福田沙头下沙村举行第八届二次会员文化联谊大会,是世界黄氏宗亲总会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的盛会,武汉江夏黄氏宗亲会名誉会长黄德元出席了会议并代表“江夏黄”发表了讲话,令普天之下寻根问祖的“江夏堂”后人因有所依托而无比振奋。
武汉江夏区黄氏宗亲总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的黄氏宗亲的联络和交流工作,与世界40多个国家的黄氏宗亲会取得了联系,他们无一例外地都用“江夏黄”、“江夏堂”来命名。黄鹤乡也因此迎来了一拨又一拨黄姓后人寻祖问宗,有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台湾的、印尼的、韩国的,络绎不绝。
韩国泰昌企业株式会社社长黄英宰,祖先在公元208年从中国大陆的江夏县迁至朝鲜半岛,有老人告知他们黄家的根在中国的一个叫江夏的地方,经过多方联系,终于圆了他跨国寻根的梦想,终于来到黄歇公的墓前,虔诚叩拜。
百鸟归巢江夏黄
著名企业家和慈善家、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会长黄如论率领福建黄氏宗亲一行到江夏寻根问祖,向江夏区领导明确表示要与“世黄组织”联系,支持和资助明年的世界黄氏恳亲联谊大会在此地召开,组织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0名黄姓知名企业家和各界人士到江夏寻根问祖、恳亲联谊,并开展旅游观光和经贸洽谈活动。
事实上,这也是江夏黄氏宗亲会一直以来的期盼,“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作为天下黄姓公认的木之根、水之源,江夏得天独厚,这不仅关系到天下黄姓世代相传的宗族情谊,也关系到古老江夏的未来发展。
如今,在江夏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世界黄氏恳亲联谊大会已经进入了筹备阶段,各方面都在为“百鸟归巢江夏”的大好局面而努力。
专家:不能把家谱等同于历史
(记者就家谱方面的一些疑问采访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的周荣老师)
长江出版集团:我们本期家谱做的江夏黄姓,一直流传着天下黄姓出江夏的说法,有历史根据么?
周荣:跟家族姓氏有关的内容,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很多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传说,它们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是不能够完全信以为真。比如曾经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只不过是实际情况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够一概而论。至于黄姓出江夏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有待考证,实际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此。
长江出版集团:家谱对于你们的历史研究,有些什么样的帮助?
周荣:我们可以从家谱当中得到一些新的材料,作为历史依据的一种,但是不能够把它们等同于历史。
长江出版集团:在湖北范围内,现存的百年以上的古谱多不多?
周荣:不多了,但是还是有一些。现存比较多的谱,稍微老一点的,多数都是民国时期修订的,再就是解放以后的了。我们总结古谱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文革”年间被毁坏,另一个是民间在续新谱的时候,会把老谱烧掉,这是一些地方的习惯。
长江出版集团:为什么要毁掉老谱?
周荣:因为有的老谱上会有一些契约型的内容,续谱的时候,契约作废,内容需要重新整合,所以要把以前的烧掉。
长江出版集团:那样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都被毁掉了。
周荣:是的。所以我们历史学院建议武汉大学出资从民间购得了大量的家谱,为把这一部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保留下来。但幸运的是,一般情况下,后来续修的新谱当中都保留了老谱当中的内容。
三地远亲还是一家人
王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望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八,总人口将近一亿,是仅次于李的第二大姓氏。
近日,城市公社记者走访了位于江夏区流芳街杨店村大杨湾的三槐堂王家一支。据当地萃字辈老人介绍,他们这一支王姓后人是明末李自成起义之时,受兵灾影响从江西逃荒至位于江夏区梁子后湖一带的豹澥镇段王村,以文广公为一世祖在江夏繁衍生息至今。“文广公有四个儿子,子柏、子乔、子松和子明,其中子柏公一支在段王村未迁,子乔公一支现居流芳街裴成湾,而大杨湾一支,由于族谱断裂无考,已无法确定应归于哪一支门下,仅能在家传的族谱当中寻得蛛丝马迹,他们应为子松、子明中的一支。”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虽然我们三个地方的人已是远亲,但寻根溯源,我们还是一家人。”王德明家住两里地之外的裴成湾,农闲时候,他会经常到大杨湾串门,有同辈人就以“老拐子”相称,亲如一家。这次,他拿来了家中珍藏的老族谱。这本修于1915年的族谱,经过百般磨难,终于从“文革”当中保存下来,但只有半部流传至今,也是支离破碎。
主持2002年族谱修订的王萃仁介绍说:“续谱是一件严肃而神圣的事,2002年续谱之前,我们举办了一个仪式,各家最为年长的王姓族人参加,按辈分和年纪祭祀祖先,续谱负责人沐浴更衣以后方能宣读续谱制度和细节。迎谱回家的时候,我们派了十几台车到段王村,请了乐队,放了礼花。这对于每一户王姓人而言,都是一件大事,一桩心愿。”
但是大杨湾的王姓人纷纷表示遗憾,因为一世祖文广公的四子中仍有一子之后下落不明,也不能够断定自己为哪一支所出。于字辈的王建芳今年36岁,按照三十年一续谱的规矩,下回续谱的任务就落在他这一辈人的肩上,王建芳表示说,希望能够通过各方力量,找到遗落的兄弟支脉,把族谱补续完整。
三槐堂文广公王姓宗族字派:
士大永维开,福德萃于庭
有能承祖泽,国治定天平
兴起发万家,文武保乾坤
黄姓源流
及其迁播
古黄国,疆域跨越现在的河南湖北两省的十多个县市,禹之大臣伯益后裔受封建于公元前2257年,历夏商周三朝,相传当今黄姓中的绝大多数都得姓于此。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姓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其中的一部分被迫向楚国腹地内迁,定居于古江夏一带;有的迁至楚都郢(江陵、荆州);有的迁至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后随越人不断南迁,成为今天的越南人;有的远逃至新罗(朝鲜、韩国),形成朝鲜民族中的黄姓。
据古谱记载,黄歇,祖籍湖广武昌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出生在新罗,后返回楚国,仍居江夏,官至楚相,封春申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因为歇公的缘故,当时许多流落各地的黄氏族人纷纷复聚江夏,使江夏成为黄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
西晋和隋唐末年,在汉民族大迁徙、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黄姓开始主宗分流: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至浙江金华,形成金华黄氏;一支自江夏先北迁河南光州,后迁居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其后裔再支分湖广、四川及沿海各地,直至踏出国门。
综上,江夏黄氏形成于战国晚期,因其兴起较早,江夏成为了黄氏居住繁衍的中心,是黄姓最早和最著名的总郡望和发源地。因此,瓜藤落地的天下黄姓人,追本溯源,都会发现自己的祖先正是辗转来自江夏,江夏的堂名也就遍布天下。江夏县黄鹤乡,即今天的江夏区郑店街黄鹤庄,至今仍是黄姓后裔的聚居中心。因为此地关系到战国时期黄歇葬地及其后裔避难隐居的种种传说,在海内外黄氏族谱中又多有记载,因此成为了今天海内外黄姓子孙寻根问祖最为关注和最具传奇色彩的目的地。
黄勇/文黄姓(27)|黄洞蛮中的黄氏:在唐朝时多次发动起义,最终分散到各地隋朝时,江夏黄氏中的黄凤麟成为黄姓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黄凤麟,字魁熹,号江夏逸叟,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隋炀帝乙丑科(605)进士第一。黄凤麟画像(资料图片)不过,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
黄勇/文在中国姓氏史上,黄姓诞生的通常说法是出自春秋时的黄国。但在历史上,黄国却有好几个,这些黄国是怎样的情况呢?第一个黄国:少昊孙子台骀后裔在山西汾川流域建立的黄国黄帝的大儿子少昊,出生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20公里的嬴地,那里有条河叫嬴水。
黄姓(35)|黄峭子孙兴旺,瓜瓞繁衍播迁各地,称为邵武黄氏禾坪(和平)派黄勇/文却说黄峭的十四儿子黄塘,他的大儿子黄汝厚的儿子黄琛,后来迁到了山东。黄琛的儿子黄密生儿子黄胜奇,在北宋宋仁宗赵祯皇祐元年(1049),跟随大将狄青南征立下大功,
黄勇/文黄姓(57)|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入川黄姓人成为如今四川黄姓人的主体这一期,我们继续说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迁徙入川的黄姓人情况。资阳市丹山镇黄氏宗祠。黄勇 摄威远县界牌黄家七房人的来历清军南下后,广东五华县的黄峭后裔黄庭仍与
黄勇/文黄姓(29)|福建泉州开元寺所在地,是江夏紫云派始祖黄守恭献出的桑园地黄守恭有5个儿子:黄经、黄纬、黄纪、黄纲、黄纶。黄守恭把地捐出去了,5个儿子怎么安置?据传,当时匡护说,凡是地名带“安”字的,就是黄守恭子孙的立足地。黄守恭画像(
黄勇/文秦王政时期,一个叫黄景修(黄淑)的人曾被任命为相国(查秦国到秦朝的相国和丞相,并无黄景修的名字,此处存疑)。《黄氏通书》中的《古今名人·黄氏名人录》记载说,黄景修,字东日,有3个夫人:大夫人郑氏,生了黄喜、黄胜;二夫人邓氏,生了黄式
姓氏渊源 关于黄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源自少昊金天氏之后裔;一说源于尧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有言出自嬴姓,有道出自陆终。 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记载,“黄,出自嬴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为水官,号玄冥师,生台骀,能业其官
伯益涉中原,黄国鼎中州。伯益治水,早于大禹,舜因赐姓,为嬴姓。周灭殷商,黄不助周,亦不助纣,周王不愉,而得子爵。而其始祖,实立足于河南潢川。楚灭黄,子孙以国为姓,即黄姓。而史上所谓“黄国”,并非一处。颛顼帝时,有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姓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是华夏大地最古老、最优秀的姓氏之一,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在古代历史上黄国有三个,分别是汾水之黄、汉东之黄、潢川之黄,前两个黄国都湮没无闻,后嗣渐衰,只有潢川之黄子孙人丁兴旺,族姓繁昌。然而,公元前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文:高天晨黄姓在宋代的《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现在,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姓氏排名为第7位。“黄”姓在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是常见的姓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姓的姓氏起源以及“黄”字的汉字书法演变的过程。“黄”姓来源1、以国名为氏:虞舜时代
黄姓是广西第一大姓氏,无论在汉族还是壮族人口中均位居第一,这么多黄姓人口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广西的黄姓吧。黄姓起源于夏朝时的黄国,商朝后以国为姓,所以历史非常悠久,黄国位于今日河南潢川。黄姓很早就迁入南方了,所以经历的中原
福建10大姓氏中,除了陈林两大姓氏外,黄姓人口数量排名第3位,说明黄姓在福建分布比较广。黄姓也是南方大姓,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分布非常广泛。今天让我们来看看福建黄姓的分布情况吧。黄姓是以夏朝时黄国而得姓,因此尊黄国创始人伯益为得姓